中国体育报记者 顾宁股牛配
9月21日,四川省“强基杯”青少年羽毛球挑战赛在国家羽毛球四川体育训练基地开赛。这场赛事自9月12日开启报名通道以来,便引发青少年家长热烈响应,参赛人数突破300人,不仅为社区青少年羽毛球爱好者搭建了展示与检验技能的平台,更成为四川省以社区体育激活体育消费、打通全民健身“最后一公里”的生动实践。
赛事搭台 折射体育需求升级
“我们一直致力于帮助孩子们从零基础逐步掌握羽毛球技能,同时积极为他们打造展现技术、锻炼能力的舞台。”一直从事社区体育服务的余教练表示,羽毛球运动能有效培养青少年协调能力、增强体质股牛配,近年来在青少年群体中需求持续攀升,四川省“强基杯”青少年羽毛球挑战赛的高热度,正是这一趋势的直观体现。在他看来,赛事的举办不仅是对青少年羽毛球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验,更将进一步激发社区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,推动“至少掌握一项体育技能”的目标落地。
这场赛事的背后,是四川省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持续升级。随着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,羽毛球已成为上门体育课程与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。此次赛事的启动更标志着四川省社区体育服务迈上新台阶,为体育产业全链路发展打通了关键环节。
围绕《四川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》中“15分钟健身圈”的建设目标,四川省体育志愿者协会首支专业服务队——蜀华川体冠军服务队,创新构建起三级社区体育服务网,将政策红利直接转化为居民的健康福利。其中,青少年“运动技能上门”服务颇具特色:不仅涵盖羽毛球课程,更包含篮球、体适能、跳绳、中考体育、体态矫正等定制化运动方案,满足不同青少年的运动需求。
在成都市三瓦窑社区,小朋友乐乐的妈妈向记者展示了青少年“运动技能上门”服务的便捷方便:通过手机预约后,半小时内退役田径运动员吴教练便上门指导孩子中考体育训练。“专业教练进小区,省时又放心。”乐乐妈妈坦言,选择上门体育服务股牛配,正是看中其性价比:用实惠价格享受专业教学,足不出户在小区就能上课,灵活的时间安排也让家长与孩子都更省心。曾是国家一级田径运动员的吴教练,则在结束一节中考体育专项课程后分享道:“第一次上课我会重点关注热身、拉伸,了解孩子的运动基础,后续再定制教案,现在孩子们的进步都很明显。”
这种“送体上门”模式是四川省在国家体育总局《2025年群众体育工作要点》“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”要求下的创新探索。在四川体育职业学院、四川省青少年体育联合会的指导下,奥运冠军、退役运动员、体育志愿者走进社区楼宇,将“体育服务便利店”直接开到居民家门口。“如今我们70%的服务靠教练上门完成,也让社区从健身点升级为幸福驿站,真正实现全民健身、提升全民体质的目标。”该项目负责人介绍。
人才联动 充实基层体育力量
针对基层社区体育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,四川省打出“退役运动员再就业+志愿力量联动”的组合拳,为社区体育注入专业活力。一方面,以巴黎奥运冠军肖雁宁为代表,800名持证指导员入驻社区,其中约30%为退役运动员,他们将专业运动技能与教学经验结合,成为社区体育教学的核心力量;另一方面,蜀华川体冠军服务队深度参与,联合社会体育引领员开展“进社区”活动。在德商华府天骄社区,冠军志愿者吴洋每周两次带领青少年开展体育运动,“用专业所长服务邻里,比金牌更有成就感。”是她的真切感受。
在四川,社区体育的创新实践不仅激活了全民健身热情,更催生了体育消费新动能。被称为“体育外卖”的青少年上门体育服务,2025年在成都范围每月新增参与人数突破300名,全年带动社区体育消费超2000万元。同时,通过百万级用户运动画像反向定制供应链,预计2027年相关数据资产估值将达5000万元,实现了“公益引流”与“商业运营”的良性循环,推动体育产业突破传统边界,形成“服务-消费-产业”的闭环生态。
从成都市青羊区社区运动会的热闹场景,到金堂县学生每日两小时的运动时光,四川省“社区体育强基计划”正印证着国家体育总局的研判——“全民健身的根基在社区,活力在创新,未来在融合”。目前,该项目正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股牛配,计划2027年覆盖50%乡镇,一套以“便捷性创新(上门服务破解时空限制)、人才活水(退役运动员转型社区教练)、消费闭环(公益与商业并重)”为核心的可复制“四川方案”日渐清晰。
龙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